2008年是江苏省推行新高考方案的第一个年头,在各种声音和观点的碰撞中,终于完成了高考招生任务,大约有40万考生如愿进入高校。
回顾过去,2008高考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语数外三门统考分数与两门选测科目等级不匹配的问题。今年的省控线实际是分数和等级两条线,这二者同样重要,考生必须同时达到。实际操作中一些考生有1C,而其统考分数又远超过省控线,但要进入本二也相当难。二是选科分文理和招生计划不分文理带来的相关问题。考生选科时分为物理组合和历史组合,但省控线文理科生不分开划,录取时有的学校又不分文理。三是“6A加10分”政策带来的问题。有中学校长反映,这一政策加重了学生负担,打乱了学校教学秩序;同时,如果6A差1A,却没有任何加分,等于白忙。四是等级划分标准的科学性、公平性问题。由于选测科目等级按相同比例划分,造成操作过程中选科符合要求的生源和招生计划不匹配。
2008高考方案导致的客观结果:一是文科生的上线几率要大于理科生。一般来讲,文科科目比理科容易得高分,如果某高校一个文理兼收的专业需要招收30个文科背景和30个理科背景的考生,仅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名招到的可能大部分是文科生,理科生却招不满。这种现象很不合理。二是文科生达选修等级比理科生更容易。正常情况下,理科生的文化基础要比文科生好,但根据新方案,上本科的门槛是2B,这个等级是在各自学科内按排名划定的,为了避开强强对撞,避开等级门槛的限制,很多成绩中上游的学生不敢选理科,都涌向文科。
新高考方案对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产生了矛盾。社会对理科人才的需求总体要多于文科人才,高校招生计划也是文科明显少于理科。但目前文科班增长飞快,理科班严重缩水,文理严重倒挂!另外,改科现象愈演愈烈,由于物化组合集中了优秀生源,化学学科的拼杀显得尤其激烈,有不少尖子生吓得不敢报考化学,纷纷退求其次,于是出现“物地”这样的怪异组合。物理老师有饭吃,化学老师没饭吃,历史老师吃撑死,这是高考指挥棒推动的结果!
根据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扬州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期间披露的2009高考方案微调的讲话精神,笔者以为,2009高考方案会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新方案只会微调。新方案是有延续性的,像目前的新高三学生,早就已经参加了学业水平测试必测科目的考试,所以2009年不可能临时进行太大的调整。文理仍统一划线,6A会每A加2分,或见A加分。二是解决重点问题。2008年高考有考生语数外3门统考分数很高,但因两门选测科目等级中出现C而与本科无缘。针对语数外3门统考分数与两门选测科目等级不匹配、文理失调、人为改科等问题,一种调整的可能是选修科2B统一放宽到60%左右;另外增加10%左右的C+等级,获C+者也具备本科投档资格;三是删繁就简。2008高考因40分附加题带来的特征分和投档分以及分数线过多等问题,即使孩子上了学后,许多家长仍搞不明白。同时,因语文、数学附加题在同一张试卷上,特征分和投档分可以合二为一,将语文、数学增至200分,这既体现语文、数学两大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重要性,又方便理解,也易于监考、登分、录取过程的操作。不久前,我省部分市高三高考、高二小高考报名时,仍然是“改”声一片,南京某区只有4.5个物化班,似乎投机心理过重。如果2009高考方案真的如此调整,对文理倒挂、高校录取、人才培养结构都是善莫大焉。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选修科等级要求降低后,会带来语数外三科的“血拼”,学校和学生对选修科的重视程度会明显削弱,与新课改的导向相违背,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也会带来结构性影响。
上一篇文章: 江苏高考新方案陷入尴尬境地
下一篇文章: 社科院蓝皮书:08年底100万大学生不能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