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遭遇“寒冬”,大批大批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他们手里抱着一摞摞的材料,心里怀揣的是坚持四年甚至更久的梦想。然而,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考虑考虑”……
可是,他们并不是压力最大的人,也不是活着最纠结的人。真正承受着最大压力的是那些还在象牙塔里,对自己的未来还不知道怎么实现的在校大学生。这些人拥有最天真的梦想,同时也拥有最莫名其妙的压力,这些压力各种各样,然而最大的是社会造成的压力。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某某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自杀”永远能够轻而易举地成为网站的头条,学校请来的某些所谓的专家讲着千篇一律的东西,却总也提不出解决的办法,周围有关系有金钱的同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还没有走出大学的校门,就已经被就业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如果这样还不叫“纠结”,那要怎样才算纠结?
媒体上的舆论成一边倒,观点如出一辙,他们总是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于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肯放下自己大学生的身份,不肯从最基层做起,吃不了苦……
然而,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即使他们想过,得出的结论也会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其实,这样的局面一向是多方面造成的。
在学校里,我们接触最多的除了自己的同学之外就是老师了。但是,有的老师水平低下,不知所云,却能够在国家“211”工程的学校里待那么久。于是,我们的同学就想了,“靠!就他那样,也能当上老师,还拿那么多工资,我比他强多了,凭什么要去干一个月500块的工作?”老师的工资是学校发的,学校的钱是学生交学费交出来的,换句话说,老师的工资是学生间接发的。在这里,我绝对没有不尊师重道的意思,实在是有的老师,身为老师,他不想改作业也就算了,还把学生的习作拿出来公开“批斗”;身为男人,婆婆妈妈也就算了,还小心眼;身为出卷人,不会出卷也就算了,还说同学不按照要求答题;身为老师,心情不好大家都能够理解,可是把气撒在学生身上就不对了。
什么是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倘若我们什么都懂,还需要坐在空气不流通的教室里浪费光阴吗?倘若我们接触的都是些,不说名师吧,至少是有内容可讲,有师德的老师,我们还能愤愤不平吗?我们还会“眼高手低”吗?
另一方面,为了指导大学生就业,学校“好心好意”地安排了一场接着一场的就业指导讲座,请一些莫名其妙的“专家”,将一些没有多大实际用途的东西。这些的就业指导真正能对我们学生起到多大作用?
这些请来的“专家”,讲的无非是一些“你们要转变就业观念”、“你们要这样,不能那样”之类的话,却从来不提供一些具有实质性的岗位缓解这绷的再紧不过的就业的弦了。据了解,这些“专家”一般都是某某报社的总编,某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主管、某某拥有不小权利与能耐的家伙i。他们在讲台上讲的口若悬河,享受着掌声和内心虚荣的极度满足,可是他们却从不“利用”他们手中的一些权利为在下面听了他几个小时“唾沫四溅”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岗位,这些岗位对于他们来说,可以使“潜规则”的内容,也可以是大学生的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他们来学校,仅仅是做报告,讲演,其他的事情他们不管,也不愿意管。
用人单位总是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以前的大学生好用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下降了,于是他们说,80后的孩子是垮掉的一代,是娇生惯养的一代,他们说,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学院派”。这时候,一些专家又跳出来说话了,“大学的培养方式有问题,和社会史脱节的……”
我想说的是,如果大学真的如某些人所愿,成了培养适合社会生存的人才为最终目的的“工厂”,那大学就成了技校,每一门课程都与谋生手段有关。不知道这样是大学的不幸还是大学的归宿。好吧,让我们假设,假设现在的大学教育真的与社会需求完全契合的,那我们看到的大学应该是这样的:
社团成了步入社会前的演练场,大家学会的是争权夺利,是怎么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是怎样熟练地运用“潜规则”为自己带来好处。这难道是专家希望看到的大学吗?
师生关系成了一个最现实,最有利害关系的组合。怎样和老师混的很熟,怎样和老师打人情牌,变成了取得高分的唯一途径。这难道是专家希望看到的师生关系吗?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很微妙,交朋友成了一种很势力的活动。那些对自己以后又帮助的同学,巴结、讨好,那些对自己以后没有帮助的同学,四年估计也不会说上一句话的。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现实”的味道。这难道是专家希望看到的人际关系吗?
如果真是这样,大学就不再是哪个令人向往,可以在香樟树下弹吉他、可以在湖边晨读、可以和女友在小径上散步的地方,而是另一个令人产生厌世的地方。
不幸对的是,现在的大学离这已经不远了。
最后再说说用人单位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招聘广告:“多少多少年工作经验以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这个什么都讲速度的时代,能够尽快熟悉工作,对工作得心应手的员工自然十分很受欢迎。于是,就这样,大学毕业生自然而然地就被拒之门外。
可是,你不给我工作,他也不给我工作,我到哪里去找工作经验?有人说自己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真正有条件、有资本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那些没有金钱、没有权利的寒门学子怎么在承担着随时倒闭走人的压力下,自主创业?
有人说,如今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一点都不明确。相反,他们是目标太明确,对自己要想什么也太清楚了。他们只是想要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时候,工资、起薪就成了次要的东西了。可是,社会往往给不了他们想做的事情,反而是更大的压力,更多的歧视,更多的不包容。
国家颁布那么多政策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是他不知道大学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大学生的声音不够大,上面听不见他们想要的,就算他们的嗓门够大,经过那么多信息渠道的筛选,声音符号就失真了,上面听到的也许并不是大学生想要的,而是下面想让上面听到的部分,就算上面听到了又怎样?经过层层审批,层层部署,也变了样,成了下面想要怎么做的部分。
那些总批评大学生个人能力与大学教育方式的人,请你们在写之前,去学校看看,感受感受,不要憋在房间里敲着没有实质意义的文字,一遍又一遍伤害大学生。
上一篇文章: 状元贬值渐成趋势
下一篇文章: 大学生“被就业”引起网络轰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