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法院受理47起非法传销案,212个涉案人中有三成人员为大学生!求职,小心非法传销陷阱
核/心/提/示
最近,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检察院先后受理47起212人因非法传销而引发的非法拘禁案件,令办案人员惊诧的是,47起案件212人中竟有三成人员为大学生。调查发现,“好工作、高收入”的诱惑是学子被拉下水的第一“帮凶”。
在当前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一些非法传销活动趁机抬头,变换手法将黑手伸向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这一动向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高校重视。
案件回放
①
求职设套请入瓮 轻信中计难自拔
2008年夏天,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的大学生李兵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心急如焚。9月的一天,他在网络上看到一家经营房地产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在急招业务员,年薪不低于10万元。李兵欣喜若狂,立即把自己的求职简历投了过去。当天下午,他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公司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诉李兵,他符合招聘的条件,鉴于岗位少,竞聘人员多,希望他能早点到公司进行“面试”。突如其来的喜讯让李兵喜不自胜,他来不及多想,打点行囊,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在公司接待员的带领下,李兵来到了公司的“基地”——一个偏僻的城中村民房里。一个“领导”简单地问话后,十多个被称作“帅哥”、“美女”的人祝贺他通过了“面试”,趁机拿走了他的手机和身份证,并把他严密看管起来。李兵如梦方醒,这根本不是什么房地产公司,而是一个以营销口服液为名的传销窝点。而他只有在交了3900元钱购买一套所谓的产品后才能自由活动。
经过7天的软禁、7天的洗脑,李兵最终交了3900元钱,并被晋升为“领导”,专门负责通过网络网罗那些急于找工作的人,并大谈自己的“致富秘笈”,诱骗他们一个个掉入陷阱。2008年12月,李兵和其他成员一起因非法拘禁落入法网。经审理,李兵被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②
编造谎言为交费 骗来娘亲同犯罪
45岁的周玉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养有二子,大儿子在附近工地上打工,二儿子张立新心高气傲,大专毕业后发誓不找到好工作不回家。2009年2月,周玉莲接到张立新的电话,说自己在网吧里遇到了同学张健,他俩在网上找到了好工作,打算一起去看看。
此后好几天,周玉莲一直没有儿子的消息。正在她着急之际,一个自称是张健的人打电话过来,说张立新出了车祸,急需救治,让周玉莲赶快带钱来护理。周玉莲惊慌失措,凑了钱急忙赶往儿子的出事地。下了车,张健并没有带周玉莲去医院,而是领着她在城中村里转悠,周玉莲心生疑惑,但想见到儿子的急切心情迫使她乖乖地跟着张健走。走进一套出租房,周玉莲惊喜万分,儿子张立新竟然没事儿似的站在自己面前!但看着眼前杂乱的情形,十几个男男女女,周玉莲迷惑不已。
听了儿子的讲述,周玉莲才知道儿子和张健是被网上招工信息骗来的,为了交加盟费,张健骗来了自己的姐姐;张立新遇车祸也是编造的,因为交不了钱,张立新就出不了这个门。而周玉莲一旦踏进了这个门,如果不再交3900元加盟费,也会像儿子一样被监禁。
在周围人的鼓动下,周玉莲狠狠心向“组织”交了自己和儿子的加盟费。为了捞回自己的钱,她和儿子一起干起了这骗人的勾当。
2009年3月,根据群众举报,这个传销窝点被端,周玉莲也和儿子一起锒铛入狱。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③
草率应聘落陷阱 惊险脱逃出牢笼
刘英丽大学毕业后原本在北京一家公司打工,因不满公司的待遇,一直想找个高薪职位。2009年1月,她把个人求职信息传到网上,不久即接到一个公司的电话,对方称短时间内能使她迅速致富。刘英丽简单询问了情况,就做出应聘决定。
可到了公司的“宿舍”,刘英丽看到两间民房里肮脏、杂乱,十几个年轻的男女混宿在一起。她暗想:上当了!刘英丽转身就跑,可她哪里还能跑得了啊。一个被大家叫做“老板”的人说:“实话告诉你吧,我们是做产品直销的,网上的信息都是假的,骗你的,发展一个新成员不容易,怎么能轻易让你走呢,留你考察几天吧。”在接下来的5天里,刘英丽每天都在别人的监视下吃饭、睡觉,被胁迫“听课”,同屋的“科长”、“经理”们轮流劝说她交3800元钱恢复自由、加入组织,还不断威胁她。刘英丽对非法传销很反感,誓死不从。她不停地大声哭闹,与同屋的人争吵。终于在第5天,持续大声的哭闹引起了来此调查案件的民警的注意,民警敲开了这间民房的门,刘英丽才得以脱身。
刚从非法传销窝点逃出的李中洋也有着同样的经历。2009年2月,他在网上看到一家机械有限公司急招员工,就按网上留下的电话打了过去,对方告诉他刚好有一个职位和他学的专业机械一体化对口,邀他尽快前往应聘。
应聘地点在一个村庄的集资楼里,李中洋先是被搜走手机和身份证,然后被以接受考察为由限制了人身自由。李中洋拒绝交纳“加盟费”,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逃出“魔窟”。2月15日深夜,在经历了一番搏斗,刺伤了两个看管人员后,李中洋惊险逃脱。
尽管非法传销窝点随即被捣毁,骗子们也进了监狱,但想起这噩梦般的经历,刘英丽和李中洋都还心有余悸。
专家提醒
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识别、防范、抵制非法传销的意识和能力,避免上当受骗,郑州市人民检察院总结了3种非法传销方式,提醒人们注意防骗。
“拉人头”式非法传销一些非法传销组织以“招工”、“招聘”、“介绍生意”、“介绍工作”等名义,谎称可以获得高额回报,利用亲属、朋友、同学、战友、老乡等各种关系,通过打电话、写信或者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等手段,将人员骗往异地从事传销活动。他们一般对参加者声称发展人员数量越多,获得报酬越多,采取限制人身自由、上课洗脑,甚至威逼、暴力等手段,对参与人员进行人身控制和精神控制。警惕非法传销组织谎称“国家搞试点”、“西部大开发”、“国家、地方政府暗地里支持”,一些非法传销组织以所谓“资本运作”、“特许经营”、“加盟连锁”、“连锁销售”等形式,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骗群众到异地从事传销活动。
利用互联网非法传销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一些传销组织以“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网络直销”、“网络营销”、“网络代理”、“网上学习培训”等名义,使用境外服务器,建立互联网站,以快速发财致富为诱饵,诱骗不明真相群众通过银行汇款缴纳入门费,在网上注册为所谓会员或代理商,发展介绍下线,并且直接利用网上银行电子支付手段发放奖金,从事非法传销活动。
警惕非法传销组织披着合法公司、企业的外衣,以销售商品为掩护,以高额返利、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发展加盟商、业务员、优惠顾客等形式发展下线,并以参加者发展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给付上线报酬的非法传销行为。
非法传销向校园渗透一些非法传销组织以招聘、实习、兼职、校园代理、介绍工作为名,通过各种途径向校园渗透,在校学生勤工俭学时,应保持高度警惕,注意核实用工单位资质、工作性质等情况,不要将学生证、身份证、手机、现金交给他人保管,防止被非法传销组织限制人身自由。专家说法
非法传销活动转向隐蔽
王青(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处长):近年来,打击非法传销活动力度加大,但非法传销阴魂不散,屡禁不止,并且转向隐蔽、分散;行骗手法也有新的变化,多是利用公众求职、致富心切,精心编造与实际招聘相同的程序,利用高薪利诱,骗取求职人的信任,诱骗求职人一步步走入陷阱。譬如,他们讲到做销售人员应具备的八种心态、要学会社交礼仪、强调励志与付出等,宣扬得如同“成功指南”。此外,非法传销人员通过限制人身自由、反复灌输传销理念进行“洗脑”,迫使求职人交出加盟费用,购买所谓的美容产品、保健产品,加入组织,然后,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再去骗人。从被骗到骗人,恶意复制,恶性循环,整个传销网络就是依靠下线人员缴纳的金钱来维系运作的。一些大学生被洗脑后,大都十分推崇这些理论,许多人已经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其实,被他们说得天花乱坠的传销,虽披上市场营销的华丽外衣,但其骗人敛财的本质特征并没改变。
经验不足、求职心切致大学生受骗
程岗(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法官):
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二是寻找好工作心情急切。加之非法传销组织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导致一些大学生身陷非法传销泥潭难以自拔。
还有一些参加非法传销的大学生对传销组织者宣称的“一夜暴富”理念产生兴趣,或被非法传销头目提出的所谓“平等”、“关爱”等虚拟的理论所迷惑。因此,当非法传销头目宣传“和众人一起睡地铺、一起捡菜叶、一起分享成功”,极易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从中得到被关爱、被赞美的内心满足感。此外,传销组织精心策划的“洗脑”非常迎合社会阅历浅、叛逆心理强的大学生的需要,他们渴望通过这种途径改变生活、寻求财富。
精神病学专家早就认为,只要存在四大要素,人的精神就容易受到控制,如相对封闭的环境;经常性被调动情绪;信息疲劳,反复轰炸,一直处于某种状态之中;创造一种归属感等。而传销头目正是采取这些手段控制传销成员。
学校教育要跟上
张建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进入大学时就已经是举债上学了。四年大学,懂得替父母分忧的孩子选择了贷款读书,所以,毕业后挣钱还贷就成为他们的第一愿望。这样就为极具欺骗性的传销俘虏他们提供了便利。
从根本上打击大学生非法传销,还要从优化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环境入手。大学生屡屡陷入非法传销组织,暴露出目前教育的不足。当前有关部门应在学校开设有关非法传销的法律知识讲座,让学生认清非法传销的本质,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辨别非法传销,自觉进行抵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正确的财富获取理念,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让大学生实现安全就业。
要从根本上杜绝非法传销向大学生渗透,还有赖于工商、公安、教育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日常监管,坚决打击各类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非法传销陷阱有招可防
张玉华(郑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网上求职,非法传销陷阱有招可防。
首先,求职的人要有正确的就业意识,平常的心态,创造财富和幸福生活要依靠诚实的劳动,切不可轻信网络所谓“创业奇才”的“创富神话”。
其次,提高对网络招聘信息的甄别能力,要认真核查用人单位的信息,具体办法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工商局查询,看该公司是否注册;同时,要拨打114咨询该公司的电话,看号码是否和网上的一致,通过电话询问,看该公司是否在网上发布招工信息,避免有人打着正规公司的旗帜编造发布虚假的招工信息。
最后,到陌生地点求职应聘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记住自己所在的方位,一旦发现上当受骗要及时报警,在被控制人身自由时要机智、冷静地应对,伺机报警或寻求帮助,寻找、创造机会脱身。 (张胜利禹枫王艺华)
上一篇文章: 推荐制 高考造假 综合素质 高分退档改革新信号
下一篇文章: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须推迟到寒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