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一中国传统的教子观念早已被国内教育界所否定。近年来,教育孩子一直在强调以说服、引导教育为主。然而,最新国外研究称,孩子是可以打的,只要得当,不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更容易使其走向成功。这一研究结果显然与当下的教育观念相悖,再次引发怎样正确教育孩子的讨论。
不要总是打孩子
许多人儿时都挨过父母的打,无论以后是否“成器”,或许都已淡忘,记得更多的是父母的爱。
孩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专业人士
让孩子体验挫折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为此,记者采访了昆明多位儿童教育专家、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师,他们表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这并不代表对孩子的教育都采取打的方式。而澳大利亚最新的研究结果既然公布出来,相信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理论依据和合理性,但是他们都认为,这应该是有限度的。
当孩子犯了严重错误,而其他教育方法又难以奏效时,家长往往想打他一顿以示惩戒,可又担心这样会伤害孩子。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学前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孙丽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挫折是难免的,但眼下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了太多的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有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离家出走,有的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杀。
“孩子总是要长大,终将踏入社会,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它对孩子的心灵和意志都有一定的锻炼作用。但家长务必了解,打,是为了教育,要分时机,要有分寸,比如当孩子故意犯错的时候;当孩子反复犯同样错误的时候;当孩子对温和的说教不敏感的时候;当孩子听不进道理的时候。”
可适当体罚
昆明心晴工作室心理咨询师陶超杰则认为,澳大利亚此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据介绍,从生理学上解释,孩子在6岁前,以谈话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许多时候是行不通的,如果孩子犯了错,也可以采用适当的体罚来加深孩子对错误的认识。
不能当着熟人的面打孩子
昆明家幸心理咨询室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师李存曲认为,父母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采取一些体罚措施是可以的,但不能动不动就打,更不能暴打,不能打得孩子产生暴力倾向、逆反心理。
首先,家长要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当着小朋友、同学、熟人的面打孩子,要让孩子保持足够的自尊心和面子;也不能经常打,一定要到万不得已时才能采取这种教育方法,经常打会让孩子很“皮”,反而起不到任何效果;其次,父母来源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不良情绪,不能通过打孩子来发泄,这会引起孩子的仇视;不能打得太狠,起到教育作用立即停止;打后的教育要跟上,待孩子平静下来后,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安抚,让他说说对父母的想法,总结自己为什么挨打,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吸取教训,以利于今后教育,也不要让他对父母产生积怨。
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打
教育专业人士提醒,每个孩子的心理素质不同,每个家庭的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家长观察分析哪种教育方式更能引起孩子对错误的反思。专家指出,打孩子,更多的是一种威慑手段,是为了让孩子遵守既定的规范,教育才是根本。对于幼童,适当打一下,可能是合适的。当然,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打。只要建立了威慑,一般情况下根本不需要动手,只需要不说话,盯着他,他就有所收敛;只要警告一下,他就不敢跨过红线;这样打的次数就越来越少,最后自然就不用打了。
PK
打孩子的“五是五非”
作为一种手段,尽管打孩子看起来不人道,甚至是一种看似野蛮的方式,但大多数父母的意图还是在于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不在少数。虽然打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被认可,但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父母后,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几乎就是两派:“主打派”和“不打派”。“惯子如杀子”这句中国古训,似乎是主打派教育孩子的依据;而“不打派”所遵循的,几乎是当今教育界提出的打孩子影响其身心发育等等。
主打派:“打”也有积极意义
一、在孩子没有学会避免伤害,又不能理解大人所讲的话,对某些不能做的事没记性时,以惩戒的方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避免他被烧伤、烫伤以及受到其他肉体的伤害。
二、孩子做坏事时,是为了得到一种冒险、刺激的精神体验。一旦做坏事成为孩子的“愉快体验”而父母教育没跟上时,孩子的胆子会越来越大,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更谈不上改正。
三、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被宠得“要雨得雨,要风得风”,养成任性、自私等性格,甚至经常提出一些无理要求。孩子犯错后对他进行体罚,可以让他明白,对于自己的无理要求或犯下的错误,父母不会帮他做,而且他自己也不可以做,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四、打孩子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让他有面对错误的勇气。孩子在家中学会了正确对待父母的体罚,那么他在今后遭到惩罚,甚至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受了委屈之后,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来面对。不要像现在的有些被宠惯了的宝贝一样,稍有不顺,就认为世界末日到了,就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割腕跳楼、自寻短见。
五、孩子做了严重的错事后遭受体罚,可以让孩子知道正义是不可改变的,犯了错误就应当承担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做好事,才会得到积极的奖励。
不打派:对生理、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一、打孩子会导致孩子恨父母,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
二、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到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三、孩子虽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时,他会觉得很没面子。
四、一想到做错事会被打,孩子会因为害怕每做一件事都缩手缩脚,胆小怕事,在父母跟前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甚至费尽心思为自己的过失寻找理由,学会撒谎。
五、孩子犯错后,如果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即便父母没有惩罚他,他也会有强烈的内疚感。但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会使孩子觉得一报还一报,挨完打便两清了,心理也平衡了,于是失去内疚感。
新闻背景
6岁前被父母打过的孩子生活得更快乐
据澳大利亚媒体1月4日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那些曾在6岁前被父母打过的孩子,远比那些从来没挨过打的孩子生活得更快乐,而且更可能成功。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乔里·古诺指出,他牵头的这项研究表明,打屁股是一种危险方式,不过有时候要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也会用到危险工具,只要我们能很好地使用,就不会造成伤害。据报道,接受调查的共有2600人,其中四分之一的人从来没有挨过打。
研究发现,6岁前挨过父母打的孩子,上学后很可能成为校园里的好学生,而且冒险的欲望和考大学的欲望会比那些从未挨过打的孩子强烈得多。但是那些一直被父母打到大的孩子,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
以“打”来教育孩子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但在英国、美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立法明文规定,父母打孩子属于违法。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孩子能不能打,这不仅是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的观念差异,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虽然最新研究称父母可以用适当的方法打孩子,但却未公布相应的依据。
名人故事
郎朗父亲:“要么跳楼,要么吃药”
在“鲁豫有约”节目中,接受过采访的明星,如范冰冰、张丰毅、刘德华,钢琴家李云迪等名人都坦言在小时候曾挨过父母的打,其中郎朗父亲的“武力”教育模式更是尽人皆知。
郎朗能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父亲郎国任的教育,他对儿子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为了能让郎朗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求学,他辞去了工作,一路陪着儿子在北京求师。9岁时,因为误以为儿子贪玩误了练琴,勃然大怒的父亲甚至扔出狠话:要么跳楼,要么吃药。这位成就了大师的“严父”,似乎成了很多琴童家长的典范,以至于有位获奖的琴童在介绍经验时表示:“感谢爸爸的400个耳光让我爱上了弹琴”。
不过,郎朗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父亲的严厉时,说自己至今仍心有余悸。他认为父母对子女惩罚应该尽量减少,过度的惩罚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
里根父亲:“你想办法赚钱还我”
而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父亲却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里根11岁的时候,踢球把人家的玻璃打碎了,被索赔125美元,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闯了一个大祸。里根沮丧地回到家里,对爸爸说了此事,一方面很懊悔自己的过失,一方面担心不知从哪里弄到钱赔人家。爸爸说,你要对你自己做的错事负责。里根愿意负责,但是他没有钱。爸爸说,我借给你125美元,可是,我给你一年的时间,你想办法把钱赚回来还给我。从此,小里根就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元一元地积攒,只用了半年就攒够了125美元,提前还清了欠父亲的债。后来,里根很感激父亲,他说,父亲让他用自己的劳动偿还债务、弥补过失,承担责任。他说,从那时起,就知道了什么叫责任。
可见,一个孩子能否走向成功,与在家里接受暴力的程度并没有必然联系。
上一篇文章: 取消补课后中学生学到更多
下一篇文章: 家长晒艺考花费账单:两年花5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