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状元前加一个“炒”字,让“状元”热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实,“炒”不过是一个词的翻新,不意味着内容就有什么新意。尽管今天的高考状元与历史上的“状元”的内涵迥异,但作为全国性的大考,其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古代的状元。所以,炒“状元”情有可原。
历代状元皆是被“炒”对象。资料显示,从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科举的1300年间,有案可查的有名有姓的状元为649位。由此详细的记载或统计,可知古人对“状元”的敏感和崇尚,某家、某校、某地有了状元,都是极其荣光的事情。基于这种荣光,会有系列的活动,从家庭大庆到地方热捧,从载入地方志到立祠建庙,从世代保护其文物古籍到借此发展地方经济,构成地域文化特色。
状元风俗就这么穿越历史,延续至今。于是,老祖宗留下的诸多习惯,自然会移到今天的高考状元身上来。今人的表现也不差,只要高考状元一“出炉”,随之的“闹”就五花八门:商家要找状元代言,学习用品也好,短袖内裤也罢,高考状元代言不亚于明星效应;学校与地方更会重视省状元、市状元,毕竟他们为本地争了光,成为本地教育水平的象征;还有媒体,围绕高考状元也是做足了文章。
其实,从古至今,就某种程度而言,热炒状元也是尊重知识、文化的体现,事实上也形成了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所以不要责怪官场陋习,不要攻击商家功利,既然炒作状元已成“家庭盛宴”、“地域盛宴”、“教育盛宴”、“文化盛宴”、“商业盛宴”,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如此广泛的影响,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能不说炒作状元已经成为民俗了吗?面对一些批评声及废除论调,笔者以为,与其视而不见或一概否定,不如大胆承认,然后,在肯定的前提下,再加以引导,加以改良,更切实际。 龚明俊
上一篇文章: 面对孩子落榜,家长要注意四件事
下一篇文章: 犯罪团伙入侵国家级教育网站 改数据制售假学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