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高中生很少能写出打动阅卷老师的优秀作文。”高考结束后,高三语文老师孟祖能一看见记者,便将憋在心里的话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我们的高中生被升学逼到死角,脱离了生活,因此他们的写作空洞、故弄玄虚。这是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的问题”。
孟祖能是昆明市富民县一中的教科室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多年的教学,让他发现,当下高中生的写作有几个明显问题:缺乏生活气息、过于强调内心感悟、对人对事冷漠、没有质疑精神。
另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胡兴能也有同样的感受,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他发现,高中生们由于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只熟悉校园中的身边事,一日三餐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很多学生一提笔就是同学间的友谊和矛盾、老师的奉献、父母的勤劳等等。洋洋洒洒的一大篇作文里,好像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清楚。不少作文都是在简单地记录生活,记录得很认真,可读完了却发现没有中心和主旨。
分析其中原因,孟祖能、胡兴能等语文老师认为,目前,高中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学习中的无可奈何和迷茫往往被带到作文中,使得他们在文章中过于强调和夸张内心的感受。加之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求限得太死,导致学生们不敢说真话,哪怕是遇到自己很拿手的题目和素材,都是在诚惶诚恐地虚构,即使再怎么修饰,文章也华而不实。学习压力大,网络误导,使高中生表现得敏感而叛逆。加之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宠儿,温室的环境让他们脆弱、多思,以自我为中心。优越的生活环境相反使他们远离了生活,使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出普遍的冷漠,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为是合理的非主流。这样的心态使他们在写作中没有是非观和正确的判断标准,对亲情、友情或爱情的理解肤浅。虽然高中生还不可能有崇高的悲悯情怀,但这种情怀在少年阶段应该是一种理解和同情。但事实上,学生们的作文只注重大的热点时政,而对生活的细节却不够重视;日常生活中一些值得同情的人和事也引不起他们的重视,甚至表现出冷漠,因此,在作文里也看不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愫。同时,缺乏责任感,使他们只会书写小我,立意不远大,视野不开阔。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生所接受的是传统模式的教育,老师总是习惯把知识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质疑空间不够。致使学生习惯了机械地接受,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对疑难问题没有质疑的习惯,这也影响了他们对问题的解决。不敢质疑也不敢否定,最后的作文就是一纸空谈。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带着这样的忧虑,为了加强学生作文训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搞活校园文学,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橡树文学社,恢复了校刊《黉学》和校报《黎阳学子》。
然而,尽管语文老师们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邀请大学教授讲座、学校教师辅导,组织校内主题征文比赛,但都收效甚微。橡树文学社开展的活动最少时只有五六十人来参加。起初,学生还有一些文学创作的激情,但不久热乎气就消散了,作品寥寥无几。以至后来,文学社的征文活动都无人问津了。与此同时,校刊校报编辑也开始举步维艰,校园文学发展逐渐停了下来。
但是,与校园文学作品创作“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参加作文竞赛的热情和成绩却远远超出老师们的预想。2006年4月,在“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学校有两人分别获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24人分别获省级一、二等奖。2007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15人分别获省级二等奖、三等奖。2007年11月,在昆明市第三届“语文报杯”作文竞赛中,29人分别获省级一、二等奖,33人分别获市级一、二、三等奖。2009年8月~12月期间,在“云南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370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2009年,由红云红河集团与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发起的“书香心脾——红云读书奖学金”活动中,19人获得“红云读书奖学金”。
对学生们的累累战果,语文老师马世成认为应该冷静对待,学生写作竞赛作文的目的性较强,而创作校园文学作品的目的性较弱。竞赛作文有老师的指导,不仅能在升学中拿到加分,还会获得额外的收益,例如奖状、奖品或奖金;而学生创作校园文学作品缺乏老师的辅导,不能准确把握创作尺度,因此作品质量不高,难以发表,还可能招来部分同学的冷嘲热讽。而且,竞赛作文常常可以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创作校园文学作品则有可能会被部分老师和家长视为“不务正业”。
“作品离不开真实,而作文可能是一种敷衍。学生参加作文竞赛的热情高于校园文学作品的创作,事实上是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情愿去敷衍了事也不愿面对真实生活。”马世成说。
“这是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的问题。”孟祖能则认为,这一现象还表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语文的学习在于阅读量的积累,但为了高考,在学生起点不高的县级中学,学生的课程被排得满满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缺乏生活气息、没有课外阅读,校园文学不可能繁荣,学生的作文也只会空洞、空虚,失去写作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采访中记者获悉,富民一中是一所有66年历史的学校,尽管学校图书馆陈旧的木制书架几乎要散架,但上面摆放的是校图书馆50多年来积累的两万余册图书。然而由于经费困难,学校有10多年没有购买新书,陈旧的图书已经满足不了“90后”高中生的阅读需求了。2008年,富民一中申请到了由红云红河集团与中国青年报联合建立的“红云图书室”,获赠了总价值8632元、397册图书,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科技等。“红云图书室”的新书,激发了师生的读书热情,借书的学生排起了长队,借书的老师也比过去明显增加。
上一篇文章: 中学生踢足球“踢”进北大
下一篇文章: 孩子该“穷养”还是“富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