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3月20日专电(记者刘云伶)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大学,其自信、视野开阔等优质特征引人称赞的同时,一些人自我意识较强、团队意识较差的特质逐渐凸显,随之出现不少道德失范行为,令一些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大呼“头疼”。
面对“90”后大学生,如何为因循守旧的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活力“因子”,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许多高校亟待破解的难题。
被推三阻四的隔离宿舍
曾被评为山西省高校十佳辅导员的山西某高校张老师深感对一些“90”后学生束手无策。甲流传播高峰时,部分“90”后学生对隔离宿舍安排一事群起抵制,令他至今仍感愤愤。
2009年甲流传播高峰期学校发烧病例较多,由于学校医院容量不足,校方决定每个学院的每个年级设一个隔离宿舍,以集中发烧学生,避免交叉传染。
这件原本简单、在以往大学生看来“义不容辞”的事,在“90”后大学生们身上落实起来却格外艰难。“80”后为主的三四年级积极响应,“90”后学生们则推三阻四。
“质问不是问题,但大学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平日里和蔼的张老师不由得火冒三丈,因时间紧迫,他强制执行。
难题并未结束。隔离宿舍内未发烧的3名学生不愿搬离,张老师再三劝说才搬走;之后,接收这3人的宿舍又纷纷抗议,拒收来自发烧宿舍的同学。
“这次事件折射出一些‘90’后大学生自私、集体观念差等问题。”张老师说。
“我”字当先的“90”后频现道德失范
“‘90’后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挑战。”一些高校教师说,“90”后给大学校园注入自信、灵活、生机等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让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以往大学生注重团体、协作、互敬互爱,而当今的不少“90”后大学生更关注自我感受,注重自身利益。
山西大学一位辅导员说,一名2010年入校的学生为申请贫困生名额,谎称父母双亡。因时间紧迫,辅导员未来得及核实就将该生认定为贫困生。不久这名学生请假,称父亲生病住院,老师追问他所谓的“孤儿”身份,他才实话实说。
“有些同学是非观、价值观淡漠,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里也明显增多。”山西某高校一名学生说,计算机、英语等各类等级考试作弊行为已屡见不鲜;评优、选干和贫困生评选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有的甚至让家长出面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博士辛志勇说,在各种社会现象和纷繁复杂的各类传媒信息作用下,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和心理难免出现多元化、实用化和功利化倾向,加之“90”后多为自小备受呵护的“小皇帝”“小公主”,就可能表现出自私自利、是非模糊等长者们看来道德失范的言行。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挑战
“和‘90’后鲜明的特质相比,一些高校德育工作如同拖拉机上高速,显然已经落伍,力不从心。”一些高校教师认为,从为高校德育奠定基础的中小学德育,到高校德育工作本身,都须揽镜自视,探究对“90”后道德养成不利的因素。
“针对当今大学生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应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根应自中小学找起。”做学生工作多年的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师张序说,中小学是一个人道德品质“打基础”的时期,对其一生的品德养成至关重要。然而在中、高考指挥棒作用下,许多中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以成绩论学生好坏,是导致当今一些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中小学德育基础没打好,到大学很难扭转。”张序告诉记者,“90”后学生入校后,他通过班会、走访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们沟通,试图改变一些学生自私、自我的思维和言行,却发现多数努力未见实效。此外,不少学生认为,高校德育课程和相关工作单调、滞后,也是高校德育面临的瓶颈。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曾对10所高校412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4.4%的学生感到学校德育教育理论讲得多,方式也是灌输式,学生缺乏参与性、实践性。
“同学们都在玩微博、网络社区、贴吧,学校的德育课却仍在说教。”山西一所高校三年级学生林静说,思想品德课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学生兴味索然,“台上苦心全力灌,台下专心开小差”。德育课往往是老师教和同学听“两张皮”,很多同学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忘笔记。
“学分制下班级概念的淡化,也是‘90’后团队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山西财经大学公共学院团委书记甄德酉说,由于学分制下班级概念弱化,在一些院系甚至不再存在,学生失去了心理上的归属,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化。
高校德育亟需“大换血”
就如何为“90”后大学生度身改制德育工作,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应从课程、评价机制、辅导员工作等相关环节着手,给德育工作“大换血”。
辛志勇说,高校德育工作应因“时”施教,回答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突问题,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下各种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培养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道德智慧和能力。
“德育课教师和辅导员应直面社会焦点和负面事件,给我们指点迷津。”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小琛说。
山西省委党校教授卫裕国认为,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目前德育课教学的评价只是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的品德素质无法通过纸面考试体现。科学的评价体系应注重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评价学生能力、情感、价值、态度,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
甄德酉认为,学分制下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由教室转到宿舍,宿舍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辅导员要以宿舍为教育管理平台,提高德育质效。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加强,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石,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为每个孩子打造良好的品德基础。
上一篇文章: 高考改革能否"叫好"又"叫座"?
下一篇文章: “独二代”骄横任性 “独一代”束手无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