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5次高考,39岁考上研究生,现在已经参加了博士考试。他说,考上博士还不是终极目标,如果为了需要,还可以去考别的博士学位。有人说,42岁的侯远东,容易让人想起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还有人送给他一个绰号“考神”,他说,知道这个评价里有褒有贬;他至今未婚,他说,他在等一个像电视剧《乡村爱情》里面王小蒙那样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女子出现;他喜欢接受媒体采访,甚至主动提供“卖点”。他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
主动“登场”
称能给彷徨者“指点迷津”
3月25日,从长春考完试回到梅河口,侯远东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说已经参加完了博士考试,回忆这些年来的经历,有很多感慨和经验,希望能通过报纸和读者分享。
3月29日,他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一是能在报纸上公布他的手机号码,有类似他一样但目前彷徨的人可以向他求教,他愿意指点迷津;二是他通过这种方式,能有女性接触他。
侯远东是梅河口市水利局团委书记。他在办公室里拿出了一沓厚厚的稿纸,上面写的都是他自己的经历,记者搜索网上关于他的报道,发现大多数都出自于他自己。
“考神”生涯
为了考学不顾一切
1987年,侯远东开始参加高考,连续两年落榜后,他参加干部招考、应聘信息员、集资上班都没有成功,于是卖雪糕冰棍、卖蔬菜水果,赚钱后参加了“新闻专业”函授,后来在一家中介公司打工,平日里也给报社投稿。他说,因为外人觉得这些都不是“正业”,他便决定回校复读,要考大学给父母争光。
此时,侯远东的父亲下了岗,开始捡破烂卖废品,加上母亲每月130元的工资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侯远东是长子,有正在上学的弟弟和妹妹。为了避开别人对自己的非议,他每天上学都要绕路,天蒙蒙亮就从家里走,晚上离开学校已经九十点钟了。
“如果你能考上大学,我把我的姓勾了!”爷爷对他这种做法坚决反对。后来,他把爷爷这句话写在了墙上激励自己。
“他爸还是挺支持他上学的,因为我们没有别的能耐帮他找个更好的工作,能改善自己的将来,就得靠上学。”侯远东的母亲说,她不反对的原因是怕将来小儿子和女儿发展得比大儿子好,“他会因为这个恨我们一辈子。”
认为学历高才能接触“高层次人”
1993年,经历过5次高考后,侯远东考入了通化市财经学校(原通化商校)。当年的中专生分配工作,1995年毕业后,侯远东被分配到梅河口市水利局,因为当时水利局超编,直到2005年,他才被正式通知上班,也从那时候起才开始有工资。
因为长时间不能上班,侯远东便接着自学。1999年,他通过多次自学考试,获得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证。2000年,他带着这份学历去北京找工作,通过考试,先在新华社音像中心工作,后来到央视做栏目编导和策划。
“我如果还是局限于本科学历,那迟早是要被淘汰的。”侯远东说,越是工作越是感觉知识不够用,而且周围的硕士、博士越来越多,海归也不少。
“有些记者和主持人都是一些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的,在采访中会碰到很多那些学校毕业的。一说是师哥师姐的校友,事儿就特别好办。”侯远东说,很多人只是为工作而工作,而他考虑更多的是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比如接触到什么层面的人,利用这个名头能办成什么事。
2008年1月,他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录取。
上学时基本不上班 工资照发
全日制的学习,让侯远东不大去上班,单位也很宽容,照常给他开工资。“读研这3年,我收获很大,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找回了自尊。”侯远东说,他读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硕士论文开题的时候,有博导认为他还应该继续深造,他也感觉在“博士才能抖一抖”的时下,读博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参加了3月份的博士生入学考试。
“这个年龄还有这么大的学习劲头很难得,单位一定会支持。”梅河口市水利局党委书记侯克俭说。
现在侯远东每月的工资是2000余元,是水利局的中层干部,还被评过“先进”。
能不能考上博士,侯远东没有太大把握。“现在很多地方的省委党校都在招聘老师,要有博士学位,如果我考上了,就能去应聘这类工作。”侯远东说,这个地方能结交的人层次更高一些。
当记者问他这些年为了考试,牺牲了自己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错过了最佳的择偶期,甚至对社会对家庭都谈不上什么贡献时,侯远东说,当年的他没有资金去做生意,打工赚的钱永远也致富不了。他的思想很传统,要想创造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是走仕途之路,而能走上这条路的最便捷方法就是读书考学历。
上一篇文章: 职业教育打破学历层次限制 最高可获研究生学历
下一篇文章: 盘点:大学生十大另类职业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