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
青年礼该不该跪父母引争议:能否跪出教育高品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1/5/6 16:52:11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据《新快报》报道,4日下午,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在操场上举行。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面对跪下的孩子,有的家长感动落泪。校长表示,青年礼源于一位普通学生的建议。老师和家长委员会认为,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通过这种形式最容易让学生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

  青年礼上,该不该让孩子给父母下跪?支持者认为,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形式再怎么隆重都不为过;反对者则认为,下跪偏离了感恩教育的正途,跪不出教育的高品质,更跪不出孩子的独立品格。

  反对

  跪让青年礼太沉重

  青年礼,对于那些长大成人的学子来说,应该是一次与家长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心灵愉悦和情感隔合。这种构建于美好道德之上的形式,绝不是一种家长与孩子之间集体式的表演,而应该是创造一个让孩子与家长平等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从这个角度出发,组织行青年礼的活动,必须考虑孩子们的心理接受力,同时也要考虑孩子们的行礼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估计很少有父母在接受孩子礼遇时,愿意让孩子以下跪的方式来展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如果我们硬要把青年礼贴上“下跪接书”的标签,哪怕是留下丁点儿的印迹,也会冲淡亲情如水的意境,更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记者现场报道:“真正到了跪父母的现场,操场上的学生们还是有一丝犹豫”,足见青年礼行到最后,感恩父母也就成了形式主义。

  “跪父母,接家书”的青年礼,或许会让部分家长感动到流泪。但是,如果青年礼超出了现代人的行礼习惯与意识,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接受力,即使这个创意源自学生,也会造成部分学生对感恩的不以为然,会把行礼的过程看成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就与创意的初衷背道而驰,很容易欲速而不达,甚至于得不偿失。

  今天,在学校素质教育之中,有太多的作秀成分充斥其中,让学生们在接受中不免其烦。当表现自己成长经历的青年礼也变成了一场下跪游戏时,当自己与父母之间亲情这种崇高、纯洁的道德行为和规范总是延用古老的样式,而缺乏时代气息和味道时,这种预期的“一次性”的教化意义就变得非常的局限,甚至于太过于沉重。

  井水明

  亵渎五四精神

  看到这个新闻,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我实在想不到,在狂飙突进高唱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逝去近百年之后,在鲁迅写出《我们怎样做父亲》近百年之后,竟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代启蒙者所渴望的未来世界里出现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复古逆流。

  “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听听,多么冠冕堂皇!似乎中国人的膝盖就是用来跪的,不跪就大逆不道,不跪就与禽兽无异。可是我很奇怪,中国自古就幼跪长,子跪父,臣跪君,跪了好几千年,却为何跪出了近代史的百年屈辱,而没有跪出国富民强、没有跪出文明进步?

  至于说“容易让学生们留下最深刻的人生印象”,则更加莫名其妙令人不解。至少,从他们的“互相观望”和“犹豫”不决中,我们能够感到他们的下跪,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所以,我只想问在场的老师和家长,乃至支持此事的成年人:当你不是出于自由意志去做某件事时,当你是被迫做出某项选择时,你得到的印象是欢喜的还是痛苦的?

  虽然我本人绝对不会接受我的子侄向我下跪,但我不反对别人因为喜欢下跪或者喜欢被跪,因为有一些人就是那么与众不同,出于对生活丰富多彩的维护,我们要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自由。不过,像广东这所中学这样集体跪拜的青年礼,却不在此例,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个人行为,上升到社会道德文化的层面,并且它所宣扬的赫然是早就被遗弃的糟粕性的封建专制文化。恕我直言,这样的倒行逆施堂而皇之地发生在“五四”青年节这天,发生在校园里,不仅是对伟大的“五四”精神的亵渎,同时也是打向中国教育的一记清脆耳光,更在某种意义上敲响当前社会价值观混乱的警钟。

  赵勇锋

  支持

  形式再隆重也不过

  跪拜礼,无疑是中国最隆重、最传统的礼节,向父母行跪拜礼,是出于内心的感恩,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而十分自然地表达,也正因此,才让父母感动。“一位身着黑衣的爸爸之前一脸严肃状,但在女儿跪下的刹那,却哭得泪流满面”。

  或许,如今现代社会,再行这样的大礼似乎略显过时,其实,这不妨看作是一种矫枉过正。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付出,总以为天经地义,不懂得感恩。因此,当不仅家庭生活,尤其是公共生活中感恩意识的匮乏,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凭借这样一个古朴而郑重的形式,对于日益淡薄的感恩传统的回归和倡导,无疑可以起到强烈的宣示作用。

  而且,既是最隆重、最传统的礼节,也不会是日常的要求,也只是在最重要的场合上,比如“青年礼”,行这样隆重的礼节。一般而言,一定的内容总要附诸于相应的形式,正因此,在有些习俗里,饭前还要做祷告仪式,以感谢来之不易的一粥一饭。在一定的仪式上行这样的传统礼节,在弘扬国学渐成共识的当下,知恩图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至少让我们的后代不致过于淡化对传统的记忆,应该也大有裨益。

  下跪应是表达感恩的形式中最隆重的一种,但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再隆重的形式也不为过。况且,对形式的推崇,正是为了突出对感恩这一内容的重视。无疑,只有使感恩潜移默化于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时时处处心存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感激之心,从而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真正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能担当社会责任的大写的人。

  钱夙伟

  沟通了学生和家长

  如此宏大的场面,如此众多的人数,如此特殊的形式,再加上媒体的介入,广东实验中学这场以跪拜父母为主要内容的青年礼,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在“作秀”,甚至还可能会引来骂声一片,招致板砖无数。但这所学校还是勇敢执著地做了这件事情,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勇气。

  也许有人会说,跪拜父母只是一种形式,而相较于内容,形式又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这所实验中学却偏偏要用这么一种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想,内容固然重要,但内容又需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啊!没有形式做载体,就算内容再丰富,别人也无从知晓啊!广东这所实验中学正好给同学和家长提供了这么一个形式,这不是既适时又适当吗?再说,跪拜父母也并不是这所学校的心血来潮之作。据介绍,举办这种形式的青年礼是一个学生提议的,老师、家长委员会、学生干部还专门进行过讨论,将这个创意付诸行动也是讨论后得出的一致结论。像这样一个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方案,怎么能说是“作秀”呢?即便是少数人想“作秀”也不可能得到大家的同意啊!

  从这次活动的实际效果上看,很多学生和家长通过这一形式受到了感动、受到了震撼,加强了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生向父母感恩、父母更加爱护孩子的目的。既然这种形式效果良好,那我们就没有权利对其说三道四,跪得正就别怕影子斜啊!

  李国婧

  ■评判

  跪出了教育的软肋

  老师让怎么就怎么,学校让跪拜就跪拜——这种自上而下带有教育命令色彩的跪拜感恩教育不要也罢,最终只能助长学生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力的品格。

  一个“跪”字让感恩教育变了味道,“跪拜感恩”跪出了教育的软肋——暴露出校园感恩文化的空洞无物、教育理念的落后狭隘和教育手段的陈旧僵硬。感恩教育总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过度拘泥于形式,甚至动不动就要学生下跪,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是社会宽容了这种“跪拜感恩”的教育方式,也没有任何教育效果。(陈一舟)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