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农村户籍大学生纷纷通过户口“农转非”成为城里人。但近年来,“农转非”对农村大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西部商报》9月20日的报道指出,在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等农村生源较多的高校,近两年来把户口迁往学校的农村新生越来越少。在对兰州市各高校进行的调查发现,六成农村大学生选择不迁户口。
另据《浙江日报》报道,在浙江农林大学,最近3年将户口迁入学校的新生比例逐年下降。2008年,迁户口的新生占总招生人数的25.7%,2009年为18.6%,到2010年,这一比例仅为11.8%。“我们学校的农村学生占多数,超过三分之二。”浙江农林大学相关负责人说,从今年新生报到情况来看,迁户口的大学新生人数创该校历史新低。
此外,据报道,在青岛、苏州、南昌等城市的一些高校中,都存在迁户口的农村籍新生数量减少的情况。而且,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大学生有了“非转农”的念头,希望把户口从城市反迁回农村。
据《长江日报》报道,今年年初,一名华中科技大学在校生发帖称,希望把户口迁回农村老家,但遭派出所拒绝。“现在农村开始办理房产证了,如户口不在就办不成;有可以帮忙的,2万元人民币重谢!”此事引发网友热议,并引起不少有同样想法的大学生的共鸣。
来自山东农村的研究生刘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农村籍新生不愿迁出户口,是由于城市生活压力太大,且农村户籍“红利”渐增。“现在‘农转非’容易,‘非转农’很难。而且农村户口越来越‘值钱’了,因为户口迁出后,农村学生在老家的宅基地和农田将被收回,如果拆迁,他得不到相应补偿。再说,户口不迁出也不会影响将来的考研、考公务员和找工作。”
还有专家指出,农村相对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等也使得农村户口的吸引力增加。
“三农”问题专家卢水生认为,很多农村籍新生不愿“农转非”,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好见证。以苏州为例,以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农业),且以实物性收入为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农民收入在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除了工资性收入,创业性、政策性、财产性、投资性及房产租赁等收入,现在都有了。”卢水生说,收入结构的变化与丰富极大增加了农村的吸引力,“农村籍大学生回归农村还能避开城市各种社会压力,有助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提升。”
西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樊元教授曾指出,如今在一些地区“农转非”风光不再,这既反映了我国30多年来深刻的经济社会变迁,也折射出了新的问题。
樊元说,很多农村学生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学生,出于现实考虑不迁户口,以便作为农村集体的一员分享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带来的福利;此外,大学生在城市谋生门槛越来越高,一旦毕业后没在城市找到工作,户口按规定退回原籍,一般很难再享有农村户籍的待遇。可见,农村集体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显然已被焦虑就业前景的农村学子看重。越来越多农村籍大学新生拒绝迁户口体现出当前城市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一些人觉得,大学生“农转非”降温对于农村发展也是一个契机。西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雷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人才,从乡土走出去的大学生与农村有着天然的纽带。政府应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合理配置城乡人力资源,实现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多铺设农村大学生回农村就业、创业的管道。比如,可以参照城市设立产业园区的思路,建立大学生农村创业园,为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铺好政策通道。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认为,大学生“农转非”降温也体现出农村青年融入城市之难。为此,政府应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比如帮助大学生申请保障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指导就业等。另外,“非转农”政策也应适度放开,给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更多回流的机会。(韩妹)
上一篇文章: “创业女生、励志圆梦”帮扶女大学生创业
下一篇文章: 孩子竞选班干部家长助阵 定制海报请客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