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暑期过去一半,各地大学生们也纷纷进入实践季,策划方案、联系实践单位、组织活动、撰写报告等,要为暑期实践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不久前,《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实践时间短,流于形式,并不能达到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的预期目标。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和过去相比,现今的大学生在实践时更乐于并且有能力融入社会,但也呈现出时间短、流于表面、创新不足、浮躁功利的倾向。如何让暑期实践效果更好、更锻炼人,社会上有不少声音。
实践时间短 感觉学不到东西
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媒体的信箱都会收到雪片般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记者粗略统计了10多封实践报告,学生暑期实践大概分为几类。
一是“公益派”。占比例较多的是依托各类公益组织的常规活动,比如走访福利院、关爱留守儿童、送药下乡、在各大献血当志愿者、开展街头募捐等。这是记者收到的暑期实践活动投稿中比较多的。记者从鼓楼区开元社区福乐家园了解到,每年暑假,都有一批大学生到福乐家园陪智障孩子们学习、游戏,这里已成为一些学院的定点实践基地。
二是“调查派”。6月底,闽江交通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福州五四路、津泰路、宝龙等繁华地段,调查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并得出“32%的市民经常闯红灯,而只有8%的市民没有闯红灯的经历,其中大部分是学生”的结论。
三是“体验派”,比如支教、各种“三下乡”活动。7月5日,福建工程学院法学系师生组成实践队奔赴各地开展普法和法援服务。7月3日,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队奔赴位于龙海市的连战祖祠——连氏宗祠,实地感受两岸同根同源的情谊。
四是“专业派”,寻找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记者发现,除了毕业专业实习之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大多为期3~6天,有些才半天。短短几天的实习,一些学生交流实践结果时表示有些失望,“感觉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重包装轻过程 盖章就算实践过了
女儿考上大学的第一年暑假,陈先生很高兴,但烦恼紧接就来了。老师要求,暑期实践内容最好刊登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报纸,作为评优的考量。女儿遍寻无门,陈先生只好四处寻找在媒体工作的朋友,希望能在报上登个“豆腐块”。
“暑期实践本来是要求学生的,现在成了家长作业了!”因为女儿的实践缺乏实质内容,陈先生急得都上火了。
“每到暑假,这种情况特别多,每年的内容都不外那几种,只有极少数具备新闻价值。”一名跑教育口的记者说。记者了解到,一些团委组织的的暑期实践队基本都有通讯员和外联员,一些负责撰稿,一些负责和媒体联系。往往还没开始实践,活动通稿就已经发到各家媒体的邮箱中。个别学校为了鼓励学生、提高学校知名度,将媒体报道作为评优或加分的考核标准,这催生了学生的包装意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大学生为图省事,或出于各种原因,干脆找单位盖个章敷衍了事。来自福建工程学院的苏同学告诉记者,班上确实有些同学随便找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单位盖个章,把暑期实践敷衍过去。而为了盖个章,就不得不出动家长、亲戚四处找关系。
缺乏勇气 找错门路
“暑假过去一半了,还是找不到实习单位,急。”在暑期实践的微博相关话题上,很多学生都在“哀嚎”。
和这些同学相比,来自福州大学中文系大二的林聪颖比较幸运。7月,她在报纸上找到一家媒体的投稿邮箱,发去邮件并附上相关作品。如果不是当天值班编辑随手帮忙,这封信很可能石沉大海了。现在,小林已经在这家媒体实习了1个月。
对“找实习单位难”的哀叹,林聪颖认为“还好”。她告诉记者,同学中也有为找实习单位而苦恼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找不到正确的“渠道”。小林之前也不懂申请实习应该找哪个部门,如果贸贸然闯进一家单位,很可能无功而返。
一些同学则败在没有坚持的勇气上。小林说,不少同学本来满怀憧憬,但碰上实习单位的冷遇和挫折,就慢慢退缩了。
“我们也想早点接触社会,但不给我这个机会啊。”在外地上大学的陈同学告诉记者,暑期过去大半了,他的暑期实践还没着落,寄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了。实在没办法,他打算在亲戚的小公司里盖个章,暂且混过去。
专家把脉:学生多努力 社会多宽容
对于大学生实践时间短、流于形式的说法,来自闽江学院中文系的老师陈歆蔚表示,有一定集中程度的暑期实践对大学生而言比较有效果,如果能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就更好了。
曾任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陈沙麦教授则认为,实践时间短不是学生的错,学生只能利用暑假来实践,还要留出休整时间,认识社会并不在于时间长短。
陈沙麦表示,不同的暑期实践目的不一样。目前暑期实践约分为3类,一是学校团委组织牵头的社会活动,旨在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各类课程要求的实践活动,旨在巩固所学理论,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专业实习,选择的多是专业对口单位,和就业挂钩。“大学生有4个暑假,前3个暑假通过各种暑期实践认识社会,最后一个暑假进行毕业前的专业实践。”陈沙麦教授认为,这样的安排循序渐进,很合理。
至于一些学生重包装、轻实践的倾向,陈教授认为,一些学校大可不必将媒体报道作为一个强制考核指标,以免助长学生弄虚作假的风气。但反过来,如果学生社会实践确实做得好,那么媒体介入报道也是美事一桩,对学生是一种肯定和强化。
对一些学生“学不到什么”的抱怨,陈沙麦表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对社会的认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要你去认真地做了,哪怕再小的事情,就一定会有收获。有责任心和没责任心是不一样,将来走上岗位,这也是必备的职业态度。”
陈沙麦说,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大学暑期实践也要仰赖社会和用人单位多宽容、多支持,在大学生成才的路上帮一把。(福州日报记者 朱榕 沈晓梅)
上一篇文章: 关注被附加了很多其他意义 “高考状元”变奏曲
下一篇文章: 新华视点:变味的暑假 疯狂的补习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