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教育发展的国家意志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2/10/23 9:08:5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教育,民生之基,强国之本。刚刚走过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10年,也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10年。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正以国家意志的形态强力奏响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5年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战略部署,并且首次将优先发展教育列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而今,在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让我们回望过去10年间中国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 

  从基本实现“两基”到全面实现“两基”,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4年,均超世界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增长到2010年的26.5%,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达到8200万,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梦想不再遥远! 

  10年时间,见证了中国政府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勇气、信心与智慧,也见证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辉煌成就! 

  优先发展:中国教育挺立潮头的时代选择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06年8月29日,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中着重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 

  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年份,正是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正实践着从第一步、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转身。 

  我们在为进入小康社会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当时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尤为鲜明。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挺立潮头、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不二选择,是时代赋予的选择。 

  “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当时光老人的脚步行至2011年的初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中,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 

  加大投入、改革创新、保障有力,当时,进入全新发展时期的中国教育事业正谋划下一个10年的发展蓝图。教育优先发展,总能牵动共和国决策者的心,他们身体力行,为教育优先发展进行了最为生动的诠释和示范。 

  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是党中央总揽全局,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2010年7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中国教育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政府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大幅提升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纲要提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硬目标,宣告着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实现4%的目标,此前已迈出了坚实的步履。2011年6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工作;7月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公布;5天后,国务院又召开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确保到2012年实现4%的目标进行系统部署。 

  在中央政府的率先垂范下,各级政府纷纷跟进:江西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安徽省2011年全省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25%。山东省和河南省的这一比例也超过了20%。2010年,青海全省教育经费达到94.92亿元,是过去10年总投入的两倍多……回望来时路,10年发展,教育面貌翻天覆地!  改革创新:教育发展稳步推进的必由之路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实现途径。10年间,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制定和出台的一项项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无不以改革创新为出发点和归宿。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与时俱进地抓住农村教育这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加快教育改革发展;2010年6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全面改革创新;新近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未来5年教育改革发展做出部署和规划,关键词仍是“改革创新”。 

  进入新世纪,中国教育和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中国经济一起,走到了改革的关键节点。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攻坚,都给我国这样一个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育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容忽视的挑战。关键领域的改革创新能否适应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求?区域教育发展能否进一步均衡以满足不同地区民众的教育需求? 

  不进则退! 

  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策略将直接影响未来教育发展的走向。改革创新是发展思路,更是发展实践。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指引下,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2006年至2010年,国家财政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在全国城乡建立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这是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形成了高等教育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发展格局,这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制、办学自主权全面依法落实,这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以政府投入为主,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这是教育投入体制的深刻变革…… 

  一项项改革力度空前,体现着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一个个创新举措前所未有,凝聚着全社会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智慧与力量。 

  2010年7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出台,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在神州大地全面拉开,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明确的二十字方针明确了未来10年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这个鼓舞人心的行动纲领,注定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要走一条行动为先、锐意改革的道路,从纲要出台之初便初现端倪。 

  2010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组长,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相关领导参加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立即开展工作;2010年8月,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2010年10月,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被分解为190项,由60个部门承担。 

  仅纲要颁布实施一年间,国务院和相关部门便出台100多个文件,初步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10项改革试点,经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按照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试点项目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为重点,实行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党中央、国务院也把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深深倾注其中。 

  促进公平:教育民生共享共融的不懈探索 

  2012年9月7日,第28个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经过全党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温家宝总理在大会讲话中指出,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 

  这看似朴素的目标凝聚的是几代中国教育工作者最深切的渴望——关于教育公平的渴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推进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圆了期盼许久的三个梦:在全国城乡全面实施真正免费义务教育,1亿多名适龄儿童少年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建立健全国家助学制度,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进入新世纪以来,促进教育公平,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公平都作为民生的重点被一次次凸显。2009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国是时指出,实现教育公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让农村孩子也像城市孩子一样受到良好教育。 

  过去的10年间,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大理念,也支撑着我们在寻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不懈探索。教育公平的起点,从关注农村教育开始。 

  2003年召开的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做出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更加快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步伐。 

  广大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凭借信息化走出大山的孩子们高兴地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我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指引下,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利受到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以后,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的10年探索,充分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共建共享的执政追求和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全面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的逐步解决,适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比例的不断提高,无不是向着教育公平迈进的坚实步伐。2011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签署,更是彰显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 

  未来10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面对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党中央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以优先发展为先导,以促进公平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吹响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世纪号角。 

  一场深刻变革已在我国教育领域拉开大幕,一系列政策调整,无不以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为导向,无不瞄准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下,中国教育事业必将迎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