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伊始,画家苗再新先生推出重磅力作:国画《中国钓鱼岛》。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此画作题材为开拓新山水画做出了贡献。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此画对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从史实来说,关于钓鱼岛这块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土地的合法性问题,无需重复考证和反复质疑。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刘江元先生的文章《从历史事实看钓鱼岛主权归属》已有翔实的史料论证。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而随之而来的海啸更是将摧毁性的灾难后果直接带给普通的日本民众,当看到日本遭受如此重灾,素来富有仁爱精神的中华民族侠肝义胆地伸出救援之手,对日本予以人道主义援助。此时,作为普通的中国国民,我们实在不愿在日本面临哀鸿遍野的惨状时再因钓鱼岛问题去触动双方敏感的神经。然而, 3月30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新版教科书的审定结果,全部7家出版社发行的社会教科书均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正是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国家领土的原则问题和人道主义完全是两回事,尽管内心十分不愿在普通日本民众遭受重大创伤时再给他们带来刺激,但在历史现实和人文良知面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下这篇文章。
和日本教科书全部悍然妄称钓鱼岛属于日本的言行相对照,我国只有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科书上提到钓鱼岛,而且都是十分简单的描述,并没有涉及到中日领土纠纷的具体文字。然而,日本颠倒黑白和不顾历史事实的做法,却让我们不由产生一种忧虑: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是不是日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占有钓鱼岛并且想当然的把它作为自己的固有领土,而原本就拥有主权的中国则既失去了实际的控制权,又因为普通民众的不明真相而失去舆论上的主导权。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进程中,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一直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启蒙民众的重任,一批批爱国的有识之士纷纷拿起手中的笔,用文章、用画作、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让历史的真相被后世铭记,让爱国的情感在人群汇聚,让正义的力量在世间延伸。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岁月,然而,即便在国贫民弱的时代,依然有大批不畏强权顽强抗争的勇士,有众多不愿做亡国奴挺身而出抗击侵略者的人民,更有许多义不容辞承担起历史使命的爱国艺术家。我国现代著名油画家罗工柳先生就是如此,他始终致力于现实主义创作,其作品《地道战》,不仅真实记录了冀中平原的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历史,更成为彪炳史册的崇高艺术作品,在美术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画家苗再新先生笔蘸深情的《中国钓鱼岛》画作,也必将成为影响深远的美术作品。它所传达的,是所有爱国的仁人志士们共通的情感。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刘秉江先生观看了《中国钓鱼岛》画作后,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文章:《中国钓鱼岛,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文中,刘先生的爱国热情催人泪下、发人警醒:
“钓鱼岛,你遗传了来自亘古的祖先最优秀的基因,你有着和其他姊妹弟兄一样美丽无双的容颜。你曾有那么一个幸福的童年,吮吸着母亲的乳汁,在华夏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中成长。可是,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因为母亲的不够强大,你被强行从怀里夺去。从此,天各一方中苦苦等待的,是母亲一声声盼儿早归的呼唤。钓鱼岛,你听见了吗?”
“试看今日之中国,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之声中,伟大复兴之旅已经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钓鱼岛,祖国母亲永远的心头肉,华夏兄弟姐妹永远的手足,十三亿中国人民永不逝去的爱。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你永远都和我们在一起。”
刘秉江先生的文章发表后,引发了亿万网民的关注和评论,这种热情足以说明:亿万中国民众始终牵挂着属于我们的钓鱼岛,期盼它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与此同时,我们面对的事实却是:钓鱼岛原本就是属于中国的,如今却被日本说成是自己的国土并抢先载入教科书中。针对这样颠倒事实的逻辑,我的想法是:《中国钓鱼岛》画作和刘秉江先生《中国钓鱼岛,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文章称得上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何不名正言顺地将它们载入其中呢?百年之计、教育为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铭记历史、传承文明,我们的国家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能将苗再新先生的佳作配上刘秉江先生的整篇或者摘录片段文章选载到中小学教科书上,不但能够表达全体国人共同的心声,而且也是非常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我们要让炎黄子孙永远铭记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热土,是华夏儿女的心之所系,就要以史为鉴,让真正的历史事实在民众中得到普及和传播,而优秀的文艺作品无疑可以承担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中国钓鱼岛》画作早日担负起它应有的职责。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教授)
上一篇文章: 恋爱课如何讲、谁来教? 专家质疑难补救现状
下一篇文章: 名校网络课程火爆 逃课去"淘课"难堪了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