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以此为例,进行因果分析,由果索因,由物及人。
蜡烛之所以有“千尺明”这样的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自身的物质基础做准备的。没有“身上膏”,就不可能有“千尺明”,而下文的“陪人”“照人”的牺牲精神就是一句空话。再由物及人,蜡烛如此,人亦然。一个人必须具有真才实学,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谈得上奉献。光有奉献之志,没有奉献之才。只能是空头奉献家。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蜡烛这种牺牲精神之所以可贵,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人们讴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一心贯始终”。这种奉献具有“一贯性”,不是急性为之,不是偶一为之,而能经得起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变化的考验,这才是真正的奉献精神。
再以某年全国乙卷为例,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一是要读懂这个寓言的细节。比如乌鸦的心理活动,“要是我有这样的本领该有多好啊!”还有鲜明对比中所体现出来的内涵。老鹰从峰顶上俯冲下来,乌鸦从树上猛冲下来;老鹰静悄悄的捕食,乌鸦哇哇叫着冲到牛背上;老鹰抓的是小羊,乌鸦抓的是成年山羊。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说:“这只鸟很可爱啊!”
抓住这些细节和对比,寓言就很容易就能做到“删繁就简”,还有,就是要由物及人,要由寓言的结果来探究原因。而这个原因,无疑就是我们立意的要点。这个寓言的结果是乌鸦被牧羊人抓住了,原因是他想学鹰抓羊而又能力不够。这样看来,材料的立意还是比较显豁的。
从批评乌鸦的角度,我们可以写人有远大的目标固然不错,但是不能自不量力,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
从赞美乌鸦的角度入手,我们也要看到,乌鸦不因为自己是乌鸦,就妄自菲薄,而是努力向鹰学习,尽管这种学习以失败而告终,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我们恰恰需要这些敢想敢拼的真的猛士,需要亲身去试一试的这种勇气。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这则寓言之所以嘲弄乌鸦,无非是从乌鸦最终被抓的结果而言,只看结果,不看动机,这本来就是实用主义的一种表现。究其本质,这实际上是“成者为王败者贼”的心理在作怪。
但是,只能够这样分析,还仅仅是审题而已,实质上在审题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找到材料中的张力,为下面的谋篇布局做准备。
下面我就以苏州模拟考试的一篇作文为范例,审题如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高考倒计时:考生如何规避面对试题“会而不对”
下一篇文章: 重要提醒:高考还有10天如何备考?不迷信押题卷,梳理知识点,重温错题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