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不临帖就不能学书法。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这样形容不临帖的人:“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大意是说不懂得书法临摹,难写出一手好字。
材料二: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不会有艺术。——高尔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注意抓材料中的关键句“不懂得书法临药,难写出一手好字”,强调学习书法开始总得有个模仿的过程,从模仿中去领悟技巧。材料二,引用高尔基的名言,强调学习过程中,不能只限于模仿,实则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综合两则材料立意为:模仿是学习的一个初始阶段,由模仿到创新,才是学习和实践的最终路线。文中只谈模仿或只谈创新,都视为立意不全面。
模仿,即学着别人的样子重复地做。但“模仿”并非机械重复,而应是“敏于模仿”“善于模仿”。也就是通过“模仿”得到相应的知识、技能、方法等之后,就需要突破“模仿”,进行创新,否则就永远突破不了被模仿对象,没有自己的生命。通过模仿,我们可以借鉴,取长补短,为己所用;为创新做好准备、注入活力。模仿不是目的,而是阶段和手段,模仿最终还是应该创新。
考生可结合社会实际展开论述,如中国科技发展,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这是模仿;但是中国发展要崛起,单纯的模仿明显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高新尖领域,要有自主的技术创新。如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可以开创出自己的新天地。
立意:
1.始于模仿,终于独创。
2.在模仿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
3.敏于模仿,高效创新。
【佳作赏析】:书法与学习,模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已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我们追求书法艺术的同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不临帖就不能学书法”的深层含义呢?通过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考,我意识到模仿与创新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唐代大家孙过庭曾经这样评价不临帖的人:“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单纯地模仿别人的作品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只有通过临摹名帖、感悟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技巧,并将自己的理解与个性注入其中,才能够写出具有独特韵味和风格的好字。
高尔基曾经说过:“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不会有艺术。”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示。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领域,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模仿只是学习的起点,而真正的进步和突破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个人的创造力。在书法学习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他人作品的层面,而应该通过模仿去理解、去创造。
从这个角度来看,书法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修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临摹名帖,我们可以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每个字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哲理。然而,在学习书法时也需要注重个性化表达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将技巧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够写出富有个性和内涵的好字。
当然,在追求创新过程中也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和钻研。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反复实践,才能够使自己在书法上有所突破。同时,在临帖之外还应该注重写作技巧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只有将技巧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够写出富有个性和内涵的好字。
综上所述,书法学习需要在模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通过临摹名帖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真正让我们进步的是将模仿与个人理解相结合,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见解。在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和钻研,将技巧与创造力相结合,才能够在书法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因此,我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临摹名帖、感悟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技巧,并将自己的理解与个性注入其中,在书法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不临帖就不能学书法”的深层含义,并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佳作赏析】:模仿与创新——学习的双重力量
近日,我阅读了一篇关于书法和学习的材料。其中,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提出了“不临帖就不能学书法”的观点,而作家高尔基则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模仿。这两个观点引发了我对学习的思考。
在孙过庭的观点中,他强调了书法临摹对于学好书法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通过临帖,才能真正理解笔画、结构和气韵。没有经过反复模仿和练习,很难写出一手好字。这使我想到,在我们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时,模仿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模仿别人的优秀作品或者方法,我们可以更快地掌握技巧和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然而,在高尔基的观点中,他提到如果学习只停留在模仿上面,那么科学和艺术就无法进步。这让我深思:难道我们只是机械地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吗?如果所有人都只会模仿,那么人类社会就无法发展和创新。正是因为有人不满足于模仿,勇敢地尝试创造,才有了科学的突破和艺术的飞跃。
对我来说,学习不仅仅是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或方法,我们可以积累经验和技巧。但真正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进步,则需要我们超越模仿,勇于思考和创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与成就感。
以书法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临摹名家字帖来提高自己的字写功底。但如果只停留在临摹上面,那么我们最多只能成为一位技艺娴熟的“抄写员”。如果我们能够从名家字帖中吸取灵感,在保持传统美学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创新元素,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书法家。
同样地,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原理。但如果只满足于掌握现有知识,而不敢质疑和创新,那么我们就无法推动科学的进步。在学习艺术时,我们可以学习大师的技巧和风格,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他们,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综上所述,学习需要模仿,但更需要创新。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或方法,我们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技能。然而,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勇于思考、勇于尝试、勇于创造,我们才能在学习中实现个人突破和社会进步。让我们摒弃对模仿的依赖,勇往直前,开拓创新之路!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而个体的精神成长则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阅读可能就不会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也可能不会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在放暑假前,光明中学学生会要召开读书分享会,邀请你代表高一年级的同学发言,请参考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阐释了阅读在人的精神发育史上的作用。为什么阅读会与精神成长有如此重要的关联?因为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此外,那些震撼我们心灵、给我们以人生启迪的,恰恰是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类共同拥有的美好愿望,是每一代人不懈探素和追寻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方向,知道为什么而努力。
试题要求为读书分享会写一篇发言稿,写作时,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和平实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阅读经验,来表达自己对阅读的感悟和认识,进而把阅读之后的无限的喜悦、心灵的震颤、深沉的思考彻底呈现。也可以采用激情澎湃的演说方式,激励大家积极阅读,提升自我。
参考立意:
1.人类智慧的传承,并不在于生命遗传,而是潜藏在经典书籍中。
2.阅读,让我们与优秀的灵魂交流。
3.唯有阅读,方能让我们内心充盈。
【佳作赏析】:阅读是激发思考和想象力的源泉
尊敬的光明中学学生会成员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班级里一名高一年级的学生。首先,我要感谢学生会给予我这个机会代表我们年级发言。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阅读对个体精神发展的重要性。
正如材料所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可以将精神成长与身体成长进行比较,身体成长主要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而个体的精神成长则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更是培养个体心灵、完整发展个体精神的重要途径。
首先,阅读能够拓宽我们的眼界。通过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来自于各个时期、各个国家以及各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世界和人类问题的思考。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拓宽我们的视野。
其次,阅读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激发思考和想象力的源泉。当我们读一本好书时,不仅要理解其中的内容,还需要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分析和评价。这种思考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通过不断地阅读与思考,我们可以变得更加敏锐、有见地。
此外,阅读也是培养情感和共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与其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在书中,我们可以走进一个个充满温情或悲伤、喜怒哀乐的故事中,在虚拟世界里与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类情感,并培养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24年全国名校模拟作文题例文佳作赏析(17)
下一篇文章: 2024年全国名校模拟作文题例文佳作赏析(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