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18日电(记者 邓崎凡)今日,记者登录首都献血服务网发现,血情提示条持续滚动,红细胞库存和血小板库存,四种血型全部显示“紧急献血”。前不久,北京市卫生局和市教委亦联合发文,要求高校评优参考献血情况。对此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回应称,此举非强制措施,无偿献血只是评优参考内容之一,并非决定性因素。而事实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高校自愿献血趋于强制,且无偿献血也已不“无偿”,献血更变相成为贫困生“增收渠道”。
将献血与评优挂钩的现象绝非北京一例,各地不少高校都采取措施“威逼”大学生“自愿”献血,以缓解当地的“血液困局”。为此,许多高校组织的献血绝非“无偿”,献血者会得到一定补助,金额从200元到1000元不等。来自广东的蔡同学告诉记者,当年学校组织献血时,就曾给每人饭卡打入400元。除此之外,献血得到的加分,也能使学生在评奖学金时获得帮助。以云南某高校为例,今年大三的孙悦告诉记者,学校规定献一次血在综合测评时可加1分,综合测评分数是评优评奖的依据,基本分数是由各科平均分除以十后得出,因此献血加分相当于百分制考试多考10分,能起决定性作用。
为获得献血补助,贫困生正日益成为高校献血“主力军”。曾就读于位于北京某高校的小李反映,当年他们的补助为400元,但相隔不远的另一所学校是800元,这所补助高的学校学生献血积极性也自然高,献血当天采集车前排了长长的队。“家庭条件差些的学生就是冲着800元去排队的,他们已把献血当作增收的渠道之一。”
据记者了解,800元的补助往往足以支付贫困生半个学期的伙食开支,所以贫困生更愿意靠献血来换取补助。而在北京某高校任辅导员的马姓教师也坦诚,这些补助除了为鼓励学生献血,对贫困生的生活也有帮助,因此只要金额不过大,并无不妥。
高校贫困生被“诱惑征血”的背后,是各地血液储量和血源本身的相对匮乏。有关人士表示,缓解目前的“血液困局”,不应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学生,这样既不现实,也违背了提倡全民无偿献血的精神。而普通市民对献血不甚积极原因之一,是血液使用的不够透明。市民郑先生对记者说:“我们献的血被谁用了,什么时候用了,无偿献血是否被有偿使用,一无所知。”
相关专家建议,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用血制度,才能使更多普通市民愿意投身于无偿献血事业,缓解“血液困局”。
上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祝福大家新年好!
下一篇文章: 山东莱阳:8万中小学生开学同上一门勤俭教育课
|